首页->道德建设
相关新闻:
阜宁:烈士英名铸村魂 红色基因促振兴
来源:阜宁县融媒体中心 2025-03-31 编辑:沈 业通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沟墩镇西南角的林道村,林道烈士纪念室旁的雕塑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这座以烈士之名命名的村庄,正以红色基因铸就精神脊梁,将烽火记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林道村由原必林村、李庄村于2001年合并而成,村名取自抗日烈士陈必林、李以道。1942年至1944年,日寇盘踞沟墩,强迫老百姓为他们挖战壕、砌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陈必林,生于1921年,自幼饱受地主压迫,全家靠他打短工勉强糊口;李以道,生于1911年,因土匪残害家破人亡。为了保护老百姓,打击日伪军,他们毅然加入民兵组织,成为反“扫荡”斗争的中坚力量。
1944年2月26日早晨,日伪军兵分两路,下乡扫荡,一路从李庄西下,一路从何易庄向南,在东唐河王家墩子会合,遭到陈必林所在的民兵组织阻击后,立即向沟墩街方向逃窜,观西乡民兵紧追不舍,日伪军遭到四面包围,被迫丢下抢劫的财物。陈必林带领民兵陈必堂、王为步、戴遐筛等人冲在最前面,当伪军逃到小岗河以东时,他们已追到小岗河西,相距几十米远,相互射击,陈必林等民兵以一家房屋作掩护,边开枪边向日伪军喊话。在陈必林冲出掩体时,敌人的一颗罪恶的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陈必林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李以道对敌立场坚定,英勇顽强,1942年升为民兵分队长,多次带领民兵打击日寇、伪军,夺回群众的耕牛、粮食和衣物,处决土匪头子、汉奸唐三柱,多次在夜间切断日伪军的通信线路,打击敌人。1944年农历二月初三,沟墩、草埝方向的日伪军向李家庄扫荡,李以道得知消息后,为组织老百姓转移与日伪军周旋,并徒步前往自强村联系民兵中队长,为反“扫荡”做准备。当他走到李庄村与自强村交界处的三岔河口,河上没有桥,无法过河。在紧急关头,他不顾河深水冷,纵身跳入河中,刚游到对岸河坎,遭到敌人伏击,几十支枪口对准李以道,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为缅怀先烈、牢记历史,让烈士精神代代相传,林道村于2016年建立了林道烈士纪念室,2020年8月完成扩建后,又新增陈必林、李以道等烈士雕塑,形成集文物展陈、事迹介绍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如今,纪念室内珍藏抗战时期实物史料,展示着包括陈必林、李以道在内全村在战争年代牺牲的21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相关信息,成为全镇党员、群众、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节点,林道村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以“强党建、促发展”为主线,将红色教育纳入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纪念室、开展专题党课等方式,锤炼忠诚担当的基层队伍。同时,着手打造红色文化新发展模式,依托烈士纪念室拓展红色旅游,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通过图文展板、宣讲活动等形式推动红色教育贴近群众。
红色传承与实干精神结出丰硕成果。2021年6月,林道村被江苏省党支部书记学院确立为“江苏省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训基地”,并先后于2021年12月、2023年10月两次获评“盐城市文明村”,多次受到县镇两级表彰。这些荣誉见证着红色基因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力量。
“我们坚持用活红色资源,走稳特色发展之路?!绷值来宓匙苤榧遣苷酌鹘樯?,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统筹发展稻麦种植、水产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此外,以烈士纪念室为核心的红色教育基地,既承载着革命精神传承使命,也带动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形成精神传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英雄村”的光辉下,新一代林道村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漫步林道村,修缮一新的烈士纪念室庄严肃穆,标准化农田里麦浪翻滚。正如村民们所言:“守住红色根脉,才能让老村永葆生机?!闭飧鲈涣沂肯恃蟮拇遄?,正以革命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上稳步前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