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道德建设
相关新闻:
潜心钻研发绣47年!陈伯余,以针为笔,绘就非遗传承路
来源:盐阜大众报 2025-03-27 编辑:沈 业通
以绣针为笔、以发丝为墨,绣出一幅幅饱含人文情怀、富含艺术价值的工艺品。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东台发绣艺术大师陈伯余赫然在列,成为江苏省传统美术类发绣(东台发绣)项目的唯一入选者。47年来,陈伯余沉浸于发绣世界,用一根发丝串联起古老技艺与现代传承,在飞针走“发”间绣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经纬。
1958年,陈伯余出生在东台一户铁匠家庭。他从小爱好书画,15岁正式拜师学习书法,19岁时进入东台工艺美术厂,后来又拜师当代著名画家、一级美术师顾青蛟。厂里把陈伯余从设计室调到发绣车间,他不仅负责设计绘制样稿,还虚心向绣娘们学习发绣技艺。经过九年的车间历练,陈伯余不但掌握了发绣的整套工艺流程,还参与了“双面彩色发绣”的研制。
1990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陈伯余从厂里辞职,创办东台市第一家私营发绣厂。他在东台镇寺前街租了一间不大的门面,领到了自己的第一份营业执照,开办了东台第一家私营发绣店。随着事业的发展,他又创办了东台市嘉丽发绣艺术馆。
从19岁入行至今,四十余载春秋流转,如今的陈伯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打造发绣精品上,力求做出传世之作。在他看来,作为新一代发绣艺人,既要传承好发绣艺术,把每一幅发绣都做成精品;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赋予发绣更丰富的内涵。陈伯余不断开拓创新,从单面绣到双面绣再到双面异色发绣;题材上更是广泛涉猎山水、人物、花鸟(翎毛)等各个门类。
其中,发绣版郎世宁《百骏图》是陈伯余的代表作。这幅发绣内长10米,内宽1.2米,耗费几十公斤、上千种不同发丝。2014年11月,这件作品登上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被评为国宝级作品。
多年来,陈伯余先后创作了《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雄风》等一百多幅发绣作品。其中《访友图》《千手观音》《悠然自乐》等20多幅双面发绣更是在众多的发绣作品中脱颖而出,问鼎大奖。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陈伯余曾应邀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发绣艺术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嘉丽发绣厂,先后有400多人慕名前来求学。对此,陈伯余毫无保留地热心辅导,耐心传授。如今,一批学有所成的绣工“自立门户”,壮大了发绣队伍。在他的培养下,发绣厂里一批“绣娘”已挑起了发绣行业的大梁。
陈伯余先后被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首届“江苏制造工匠”荣誉称号。2020年5月,他被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同年9月被认定为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新闻: